您的位置:首页董事长简介董事长简介

董事长简介

2025-05-06

 

第 一 章:寒门启程——从静宁山坳到黄河之滨
1966年,我出生在甘肃静宁县贾马村的一孔土窑洞。父亲是面朝黄土的农民,母亲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衫的剪影,是我童年最深的记忆。1988年,22岁的我揣着借来的200元钱,带着新婚妻子来到兰州。白天在建筑工地扛水泥,夜晚蜷缩在工棚里啃《工程力学》,成人教育课本上的油渍与汗水交织,最终换来一张大学文凭——这张纸,既是我命运的转折点,也是我对“知识改变命运”最朴素的信仰

 

第二章:背煤少年与建筑匠人
创业前十年,我像一块被生活反复捶打的生铁。在煤矿井下背煤时,脊梁被煤块磨出血痕;在养鸡场铲粪时,双手泡得发白溃烂。直到1993年,表兄将我带入建筑行业。我带着23个乡亲组建施工队,租来的脚手架吱呀作响,赊来的水泥袋堆成小山。记得1997年承包兰州电力变压器厂工程时,发现钢筋直径差了0.5毫米,我当众砸碎样品:“这0.5毫米,是砸中川招牌的铁锤!”那夜,我蹲在工地啃着冷馒头,却听见工友说:“贾总,这工程咱拼了命也要干好!”

第三章:质量长征——三座里程碑铸就匠魂
1997年首战:兰州电力变压器厂项目,我带着技术员在零下12℃的寒风中逐根检测钢筋,冻僵的手指在图纸上画出37处整改标记。当“省优质工程奖”的奖牌挂上墙时,甲方负责人握着我的手说:“老贾,你这人轴得让人敬佩。”
2001年再战:兰州科技外语学校项目,我立下军令状:“梁柱接头误差超过2毫米,我拆了重做!”技术员老张偷偷抹泪:“贾总,这标准比国标还严啊!”但正是这份“轴”,让我们再捧省优奖杯。
2007年破局:垫资380万元接手某校烂尾楼时,妻子哭着说:“这钱打水漂怎么办?”我指着墙上“诚信”二字:“中川的招牌,比380万值钱!”提前一个月竣工那天,校长送来锦旗,我转身对工友们鞠躬:“谢谢你们没让我当罪人!”

第四章:集团化突围——从“包工头”到“企业家”
2013年成立中川集团时,我在股东会上拍桌子:“注册资金5100万不是用来摆谱的,是给老百姓盖房子的底气!”推行“阳光集采”时,供应商老李拍着胸脯:“贾总,我按成本价供货,就冲你这人实在!”2023年,当兰石商务中心在零下14℃的严寒中封顶时,我摸着冰冷的混凝土喃喃自语:“这温度,冻不住咱中川人的热血。”

第五章:商道即人道——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的交响
我办公室挂着“中正博大,海纳百川”的匾额,这是中川文化的魂。每周例会必讲《论语》“君子务本”,安全培训必放《道德经》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。2016年领“中国行业领先品牌”奖时,我在台上说:“这奖杯该刻上23个创始人的名字。”台下掌声雷动,我却看见**任会计老王在抹眼泪——他当年垫资的5000元借条,至今锁在我保险柜里。

 

第六章:利他之心——企业家精神的 终 极 答案
2007年垫资救校时,有记者问:“图什么?”我指着教室里的孩子:“他们喊我贾伯伯时,比赚100万都开心。”2023年给静宁老家捐建希望小学,我在奠基仪式上说:“我盖过300栋楼,最骄傲的是这栋不用砖瓦——是用乡亲们的期盼砌的。”如今,我办公室最显眼处摆着块丑石,上面刻着“奖章属于劳动者”——这是当年电力变压器厂的老工人送我的,比任何奖杯都重。

尾声:永 不 停歇的攀登者
年近六旬,我仍每天6点巡查工地。有人劝我享清福,我笑着指指安全帽:“这帽子戴了30年,摘下来就找不到方向了。”从洋芋面片到ISO认证,从背煤少年到行业标杆,我始终相信:真正的企业家精神,不是征服多少高峰,而是让更多人踩着你的肩膀看见远方。正如中川文化墙上那句话——“产品等于人品,质量就是生命”,这不仅是商道,更是一个农民儿子对土地最深的告白。

后记
这本自传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当我写下**一个字时,窗外传来塔吊的轰鸣——那是中川人正在浇筑新的梦想。我合上笔记本,戴上安全帽,走向那片充满希望的工地。因为我知道,真正的丰碑,永 远 矗立在奋斗的路上。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